
本篇文章原文由 Debra Jaliman, MD 審閱
維他命B3 是人體不可或缺的成分,在我們口服的綜合維他命中都有添加,但近幾年發現,外用的維他命B3,將提供肌膚更多元且全面的幫助,到底它有哪些神奇功效,可以獲得大家的喜愛,以下將一一解答!
維他命B3又稱菸鹼醯胺,它是一種水溶性成分,可以改善毛孔粗大、改善膚色不均、淡化細紋與皺紋,並減少暗沉,同時強化脆弱的皮膚障壁,因為它可以改善皮膚的屏障功能,因此還可以減少環境傷害,所以在保養品中漸漸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,如果你也發現這個成分的好處,想必注意到它的出色表現像是有個按鈕,按下去之後讓肌膚整個更新升級、容光煥發。
這是維他命B3最常被宣稱的功效,針對美白的研究也相當完整,目前臨床實驗顯示4%對苯二酚(醫師處方藥物)與4%維他命B3,分別使用半臉各八週,發現並無顯著差異,且維他命B3亦沒有其它的副作用,由此可知,維他命B3與處方藥物的美白功效相當,且相對更加溫和。而維他命B3的美白作用,主要是來自於阻斷黑色素的傳遞,並減少紫外線照射後的黑色素製造。
在痘痘的臨床治療中,常使用抗生素來抑制造成痘痘的痤瘡桿菌,然而,仍需考量長期使用可能的抗藥性,故越來越多的研究,開始尋找抗生素的替代成分,研究顯示4%維他命B3在油性肌膚使用上,具有處方藥物的抗痘效果,甚至還有研究顯示2%維他命B3使用四週後,可以減少皮脂分泌且減少毛孔數量能見度。透過以上二點可以得知,對於痘痘肌膚來說,維他命B3可謂是夢幻般的好成分,不但具有抗痘功效,同時它的美白作用,還可以預防痘痘發炎留下的色素沉澱痘痕。延伸閱讀: 痘疤怎麼消?痘疤淡化的五個重點
目前市面上抗老成分百百種,部分成分的產量稀少、取得不易,造就了其高貴的價格,但其實現在還有更好的選擇,近幾年的研究發現,只要4%至5%的維他命B3,即可改善皺紋並增加肌膚彈性,且維他命B3也具有輔助抗氧化的效果,由此可知,只要選對成分,並選用有效濃度,並不需要花費龐大的金錢,即可重返青春健康的肌膚狀態。
皮膚的角質層是由成千上萬個細胞所組成,若把每個角質細胞想成磚塊,連接磚塊間的水泥就是細胞間質,也就是皮膚原有的保水因子,它們是由神經醯胺、膽固醇與脂肪酸所組成,形成了一道堅固的皮膚障壁可以預防水分流失,並調整皮膚含水量到最佳狀態。而研究指出維他命B3具有刺激細胞間質增生的作用,可以使神經醯胺(ceramide)增加7.4倍、脂肪酸(fatty acid)增加2.3倍、膽固醇(Cholestrol)增加1.5倍。
綜合以上資訊,可以推斷多數的文獻已證實,約4%~5%的維他命B3即可提供完善的功效,且當濃度越高效果就會越強,目前此成分溫和安全也尚未有濃度限制,因此選用添加有效濃度的維他命B3產品,即可一次達到全面性的保養功效。
選擇 維他命B3保養品 與其他保養品一樣,除了維他命B3之外,當中也應該含有其他有益的成分,例如:抗氧化物、皮膚修復成分、皮膚補充成分。選擇多樣有益成分相當重要,因為肌膚保養就如同飲食,雖然花椰菜富含營養價值很健康,但若單吃花椰菜,可能很快就營養不良了,因為身體需要多種營養成分來維持,而肌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(也是暴露最多的器官),所以更是如此。
對於少部份的人來說,使用含有維他命B3的保濕產品,可以改善眼下細紋、魚尾紋,更不用說還可以增加肌膚含水量,同時預防細紋與水份流失。 維他命B3可以為肌膚帶來許多好處,讓肌膚更平滑、更明亮、更年輕。更重要的是,每天都要勤奮地使用SPF 30或以上的廣效型防曬來保護皮膚免於紫外線傷害,以上將讓您獲得維他命B3的最佳效果。若想了解更完整的資訊,歡迎持續追蹤我們的知識文章。
參考文獻:
1.Dermotol Res Pract. 2011, Jul 21
2. Br J Dermatol. 2002 Jul;147(1):20-31
3. Zhonghua Lao Dong Wei Sheng Zhi Ye Bing Za Zhi. 2007Aug;25(8):465-9
4. Int J Dermatol. 2013 Aug;52(8):999-1004
5. J Cosmet Laser Ther 2006 Jun;8(2):96-101.
6. Dermatol Surg. 2005 Jul;31:860-5
7. Br J Dermatol. 2013 Jul;169 Suppl 2:15-24
8. Br J Dermatol. 2000 Sep;143(3):524-31
9. Cutis. 2005 Aug;76(2):135-41.
10. J Dermatolog Treat. 2014 Jun;25(3):241-5
11. Int J Dermatol. 2005 Mar;44(3):197-202
12.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, January 2021, pages 304–309
13.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, September 2019, pages 6,203–6,214
14.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, February 2019, pages 15–22